
進入了不惑之年,我才開始慢慢理解修忍辱的真正含義。很多人講佛教的忍辱,都只有告誡我們在忍辱中不生瞋恨心,是修行。但我受到無理的對待,要如何不生瞋恨心?是當作沒有發生?那是智慧還是逃避?如果先不弄清楚受辱的感受怎麼來,很難讓我們理解忍辱的智慧所在。首先,不管是言語或行為,當我們感受到被侮辱的時候,是代表事情超出了「常理」可接受的合理範圍。常理是人跟人在社會中建構出的文化秩序,是在同樣文化與社會秩序的人理解人的言語跟行為的規則。如果在台灣有人插對,這是一件很不合理的行為,超出常理,但在某些國家,可能沒有排隊文化,就無所謂插隊,這時插隊不會不符合常理,也無所謂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