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6日 星期三

用「太陽牌」的 信任面對人生的選擇題

接受現狀、放下過去、信任未來

我們都知道,人生是選擇題,任何處境都是選擇後的結果,即然是選擇題,就是「要」跟「不要」的選擇,但真實人生的困境,更多時候是在「不想要」但不得不選擇的處境,所以就會形成,明明是自己的決定,但卻做起事來百般的不願意、無耐與無助。

為何我們會不得不選擇?當然是牽就於群體生活、人際互動與倫理等的考量,明明想到國外發展,但需要照顧家人;明明有更好的升遷機會,但家庭優先;想要去異地流浪,卻要考量現實收入…..真實人生不像電影,主角一旦決定,就可以拋開一切去追求理想,當然我們也可以不管一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在強硬的抵抗群體與人際關係後,我們又會得到多少的幸褔呢?

所以很多人會說,人生就是一種妥協,在自己想要跟不想要之間的平衡,「妥協」也有些微的無耐之感,因為無法前進,只好妥協,也是在無計可施後的退讓。但人生有沒有可能用另一個角度觀看?如果我們把視野再往上提昇,人生或許並不只是「要」或「不要」的選擇題,而是不管做什麼選擇,都是在成就我的過程需要經歷的結果。



我並不是命定論者,但認為在人生路上發生的每件事,都是性格造成的結果,所以「性格決定了命運」。性格養成了每個人的習慣行為與思考模式,最後引導我們下決定。所以「輪迴」,並不一定是指前世今生,生活在這一世,我們也不斷在同樣的抉擇與結果中輪迴,卻常常不自覺。如果沒有覺察自己的習氣或慣性,就會覺得被命運帶動著往前走,沒有其他選擇,但如果開始有了覺察,就有可能做出不一樣的決定。

但就算有覺察,社會中的群體關係還是需要我們做一些妥協與犧牲,無法隨心所欲,這時,可以用無耐的心去面對自己的選擇,但也可以用自在的心情去接受選擇的結果。那要如何才能在「不想要」的選擇中自在呢?其實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人生或許並不一定只是要或不要的選擇題,而是不管是什麼樣的選擇,都是在成就更好的我的過程需要經歷的結果,「不想要」的無耐,正是「成就自己」需要走過的路;犧牲自己的無助,並不是在消耗或浪費生命,而是為了成就更好的我的陪伴與學習,所以人生是接納「結果」的功課。

如果面對無奈的選擇時,我們的態度與心情是失落、生氣與難過,那種情緒就會消耗與浪費生命,我們只會在抱怨中度過,讓抱怨與不滿吞噬自己。但如果在無耐的選擇前,放鬆自己的心情、放掉無助的負面情緒,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安排都是為自己的最好的結果時,原來抱怨的情緒,會以積極的創造力取代,本以為不可能改變的情境,卻會在想像不到的地方找到另一條出路。我們常常會說,機會只給準備好的人,所謂準備好的人,也就是會打開自己的心胸,不管是好與壞都能接納與自在相處的智慧。

偉特大秘裡的「太陽」牌,圖像裡有一個全裸的小孩,他騎在馬上,卻沒有緊緊捉住繮繩,反而打開雙臂,似乎在歡欣迎接未來,小孩後面有一堵牆,阻斷了後面的路,在這裡過去不需回顧,因為在前一張的「月亮」牌,已完成了陰影的功課,過去在心靈上留下的傷痕與痛苦,不再影響自己的抉擇 ,所以小孩可以這麼純真、無懼、歡欣的信任自己、面對未來。如果在人生的選擇題中,我們讓自己擁有太陽牌的信任,就能全然的接受任何選擇後的結果。「信任」是一種力量,相信自己不管在任何的處境中都有能力面對,並且為自己的生命帶來改變,只要有了這樣的信任,不管我們做了什麼樣的選擇,都能讓自己如太陽牌裡的小孩,在接納結果中自在的跟自己與他人相處,並且歡迎接納未知的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慎終追遠:偉特牌及其人的神秘學故事

清明節是慎終追遠的日子,今天我們也來懷念一下偉特牌的創作者之一的偉特爵士。全名 Arthur Edward Waite的偉特,1857年10月2日出生於美國紐約,母親是英國人並嫁給軍人的父親到達新世界,但父親在偉特很小時就過世,之後母親就帶著偉特回到英國。偉特從小在私立學校...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