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審判:聆聽與理解真相的能力

審判是對事件給予判斷,但我們對事件的理解是否有絕對的正確性?

 今年暑假,話題最多的電影可能是「與神同行」,不管你有沒有看過它的續集,看過第一集的人都會覺得這部電影與塔羅牌的「審判」牌有關。亡者走入地獄接受十殿鬩王的審判,審判過程,生前的所有記憶一一被喚回。故事裡有出現有趣的問題,同樣的記憶,從亡者的角度跟從審判者的角度出現不同的理解,例如審判者認為亡者生前說謊,寫了很多封假借他人名義的信,但從亡者的立場,那是為了安慰父親早逝的小女孩的心靈,同一個記憶有著兩種完全不同的解讀,如果是這樣,還原記憶的審判,能夠揭露多少生者的生命真相?


「死亡遊行」是一部日本動畫,也在探討有關亡者記憶的問題,故事設定在人死後接受審判的歷程,在這裡的審判官可以看到亡者生前的所有記憶,但他們不用記憶做判決,反而為每位亡者設計遊戲情境,在情境中逼出每位亡者的真實性格,之後再決定審判的結果。所以亡者的死後命運不完全依照生前行為來決定,但亡者生前的真實性格,在判官設計的情境下會更真實的展現。故事裡的判官對人有著很多好奇與疑惑,他每天看著亡者的記憶,卻無法從記憶中的行為判斷亡者的動機是善還是惡,人的行為背後總有著複雜的心裡動機。

「死亡遊行」把死後的審判世界設定為一家酒館,在那裡進行判斷死後命運的遊戲
「與神同行」與「死亡遊行」都以亡者接受最後審判為主題,提出了記憶中人的行為的動機與意含的問題,同時讓我們反思記憶的扭曲以及錯誤理解的可能。在電影裡,亡者的每一段記憶從判官的角度看起來是作惡,從幫助亡者的使者角度是行善,這種故事意含的轉變,成了電影裡的情節高潮與趣味。同樣的行為,因為行為者內在的動機的展現或不展現,形成了善與惡的判斷,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否也以判官的身份去評斷身邊人的行為,卻沒有進一步去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或者在過去記憶中讓我們痛苦或快樂的事件,是否都只是對當時事件的片面理解,並且對他人從行為中形成先入為主的判斷而做了評價?

電影裡的男主角是為了救他人而死,所以被使者們認定為是貴人,但死者卻一直否認貴人這件事,到故事最我們會理解,否認的原因是亡者曾經想要殺死家人並自殺,但這件殺人意圖卻讓他成為更為家裡付出與努力的人。又或者動畫裡有一位警察,他努力辦案,太太卻因為他工作上的案件遭殺害,最後他找到殺人犯並殺了對方,殺人這一刻警察不再是警察,他開始讓自己成為黑暗的正義使者,謀殺所謂的罪該萬死之人,不再讓善者遭惡人所殺害,表面上是一種正義的展現,但從故事中我們看到的所有行為卻都是在彌補對太太死亡的內疚。當我們看完這些亡者的故事,發現對他人行為的判決永遠不是簡單的事,但在現實中,我們卻很容易成為判官,對時下或身邊發生的事情給予簡單又絕對的評價,卻很少有人願意去理解與聆聽行為者的心裡動機。

你對他人的評價,不是評判他人,而是評判了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塔羅大牌裡的「審判」,他的排序是20號,愚者的旅程已接近尾聲,就像死後世界的審判,鬩羅王也會等一個人的生命走完再進行對亡者的評判,也代表人一生所做的行為與行為背後的動機,也只有走完人生的這一刻才能被清楚的理解,但我們在理解世界時,希望世界有清楚的好壞、善惡的分別,任何矛盾、模棱兩可的情境或答案,都會產生焦慮與不安。明確的事物給我們安全感,讓我們感受到世界有著清楚的秩序,也因為如此,我們對他人的評價常常太過於草率與簡化,不再有耐心去聆聽他人的心聲。如果問我塔羅牌裡的審判牌要我們學習的功課是什麼?我會認為是一種聆聽與理解的能力,就像牌裡天使吹奏的號角,唯有打開耳朵聆聽世界,並有勇氣去理解事件真實性的人,才能得到生命的重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慎終追遠:偉特牌及其人的神秘學故事

清明節是慎終追遠的日子,今天我們也來懷念一下偉特牌的創作者之一的偉特爵士。全名 Arthur Edward Waite的偉特,1857年10月2日出生於美國紐約,母親是英國人並嫁給軍人的父親到達新世界,但父親在偉特很小時就過世,之後母親就帶著偉特回到英國。偉特從小在私立學校...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