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日 星期三

走出內疚:用「倒吊人」面對理想我與真實我的距離

每日的行為與抉擇,我們都在內在的理想我與真實我中搖擺。

「內疚感」是每人在生活中,每天都會體驗的情緒,我們會因為浪費食物、太過奢侈、享受玩樂、沒有答應家人的請求、沒有幫助他人、浪費時間而心生內疚。生活中感受到的內疚感不是因為我們做了什麼錯誤的事,而是與過度享樂、自私有關,只照顧自己的生活與心情,而沒有關懷到他人,就會成為我們心中莫名的負擔。

在這些來來去去的內疚感中,你曾想過這些感受是為何而來?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就曾說,在進步的文明中,我們會因為罪惡感的增大而失去快樂。他所說的文明就是我們目前生活的社會,人活在社會中,有很多無形中被教導、吸收的價值觀,成為一個人判斷事物的對與錯的標準,而我們每天都在這個標準(潛規則)中衡量著自己的行為的對跟錯。小時候如果有兄弟姐妹,就會被教導大的要讓小的,不能太自私,去了學校,要跟朋友分享玩具,出了社會要努力賺錢不能只享樂…..這些社會給予的期待與要求,就會成為我們心中衡量行為的潛規則。

 一旦心中產生內疚,我們就會反射性的去思考如何彌補讓內疚消失,大部份的時候就是用更多的行為來補償認為自己沒有做好的事,但”彌補“只突顯了心中失衡的狀態,無法真正成為解決內疚的方法。我們為什麼會在某些情境中感到內疚,這些很多人都會知道原因,但卻沒有進一步反思引起心中內疚感的道德潛規則是否合理的問題。


內疚感的產生代表行為或想法碰觸到某條規則,例如:如果因為拒絕他們的要求感到內疚,代表心中有條潛規則是拒絕他人是自私的;如果在忙碌的工作中休假去旅行而對同事感到內疚,代表心中有條規則是只顧自己的享樂是自私的。很多人會說,產生罪惡感代表一個人有良心,所以可以成為更好的人,這種說法也沒有錯,但很多人的罪惡感來自於對自己太過苛求的行為準則,反而成為無法好好讓自己生活的金箍紮,連自己感到快樂或幸褔時都有一種莫名的罪惡感而無法好好享受,這種罪惡感的咒語要如何解除呢?

通常內疚或罪惡感來自於我們做與沒做的事,如果在買奢侈品時感到內疚,似乎是在購買了昂貴物品是浪費、以及沒有做好節檢的行為的兩種想法讓我們產生內疚,但這種行為的基準點在哪裡呢?哪個基準點是浪費?哪個基準點是節檢?這基準點就是我們心中想要成為的「理想我」。我們心中有兩個我,一個是期待自己想要成為的「理想我」,另一個是「真實我」,大部份的時間我們都期待自己活在「理想我」的狀態,但那不是現在的我做的到的,所以現在的我與理想我之間有著距離,每日在很多行為中我們都會在衡量這個基準點,並思考成為理想我要如何行為。如果每日的生活已被內疚感佔據而不斷忙於彌補自己的行為的人,或許要開始反思內在所建立的「理想我」是否太過完美而無法接納真實我呢?


在塔羅大秘牌裡,「正義」牌代表的社會規則的合理性,但這也包括我們對自己設下的任何道德潛規則,而這條規則在成長過程需要不斷的反思與質疑,才能更合理的調整。所以偉特的正義牌之後出現的是「倒吊人」,這是一個把自己倒吊過來,想要用相反的視野看世界的人,相反的視野也代表質疑現有的規則,用另一個角度去觀看現在的合理性。但倒吊人並不代表推翻先前的規則,而是藉由之後的「死神」與「節制」牌讓不適合的規範死亡,並讓自己在節制牌中感受到內與外的更適宜的關係,在這裡的內與外也可以代表人內在的理想我與真實我之間的距離與關係,天使手上拿的兩個杯子,也是在調整這兩個我的距離與平衡,有了這些平衡,我們的生活才能從不必要的、過多的內疚感中得到解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慎終追遠:偉特牌及其人的神秘學故事

清明節是慎終追遠的日子,今天我們也來懷念一下偉特牌的創作者之一的偉特爵士。全名 Arthur Edward Waite的偉特,1857年10月2日出生於美國紐約,母親是英國人並嫁給軍人的父親到達新世界,但父親在偉特很小時就過世,之後母親就帶著偉特回到英國。偉特從小在私立學校...

熱門文章